(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:方佳)
【摘 要】乐嘉藻(1867-1937)作为清末民初转型期知识分子,其教育革新与学术探索呈现“三位一体”特征:创办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推动边疆教育现代化,构建“文化层积说”理论体系,以文化守成回应时代危机。本文基于《乐嘉藻日记全编》和GIS田野路线图的交叉验证,揭示其“教育立国”思想的内在逻辑。研究表明,其“文化互嵌”理念对当代民族政策具有启示价值。
【关键词】乐嘉藻;文化互嵌;端棻后学
一、维新背景下的教育转向
(一)生平轨迹
乐嘉藻(1867-1937),字彩丞,湖南洪江人。他出身湖南洪江士绅家庭,《乐氏家谱》记载其父乐文炳“以经史之学训子弟,尤重气节”。乐文炳为道光二十五年(1845)进士,曾任直隶河间知府,其藏书楼“经世堂”藏《四库全书》残本三千卷。这种“经世致用”的家学传统,在乐嘉藻《先祖遗训》手稿(贵州省档案馆藏,ZY-1-123)中表现为“读书不忘忧国”的训诫。光绪十五年(1889)中举后,乐嘉藻仍保持“每月朔望必赴长沙岳麓书院听讲”的求学习惯(《湖南学政档案》,1892)。19世纪90年代,因亲友在贵州任职(注:其族叔乐焕曾任贵州都匀府训导),他多次往返湘黔两地,目睹贵州边疆教育落后现状,逐渐萌生‘以教育振兴边疆’的想法,为后续深耕贵州教育奠定地域关联基础。
(二)时代背景
1898年春,乐嘉藻在青岩书院考察期间,结识关注边疆教育的李端棻(其对边疆教育的见解见于《李端棻奏议(光绪朝)》(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,档号:04-01-12-0456-03)),两人就“如何通过教育消弭边疆危机”展开深入讨论。1898年9月,李端棻因参与戊戌变法被革职,后遭流放新疆,并未调任云南巡抚;乐嘉藻后续的教育实践,主要延续了两人1898年讨论中“以民族文化融入教育”的核心理念。
二、教育实践与学术贡献
(一)创办贵阳公立师范学堂
1902年,乐嘉藻在贵州巡抚邓华熙支持下筹办贵阳公立师范学堂,1903年正式招生;针对“苗疆子弟不识汉字,不通汉语”的困境,他逐步构建“三级师范体系”:1903-1904 年先开设初级、中级学堂,1905年学堂初具规模后增设高级学堂(选拔优秀生赴日本弘文学院深造)。据《贵阳师范学堂年鉴(1905)》(国家图书馆藏,GB-TS-004)记载:该学堂“每授课必以苗语释义,辅以木刻图画,如‘天’字配日月星辰图,‘水’字配江河波浪纹’。”此时“三级体系”已进入稳定运行阶段,这种直观教学法也显著提升了苗族学生的识字能力。
学堂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:毕业生需通过“苗语答辩关”,用苗语讲解《大学》“修身”章。这种创新培养模式使学堂被誉为“西南苗族知识分子摇篮”。
(二)构建“文化层积说”
乐嘉藻的“文化层积说”源于28年田野调查。据《乐嘉藻日记全编》(李华,2020)原始统计,实际采集古歌87首,纹样拓片43幅(见日记1905-1912年卷)。在《中国民族史·自序》中,他披露研究方法论:“余效顾炎武‘采铜于山'之法,先以汉字音译苗语,再比对《说文解字》。如苗语’嘎闹'(鸟)对应甲骨文‘隹',证百越族群迁徙轨迹。”
该理论突破传统中原中心观,构建“三重文化结构”:表层:苗族飞歌、刺绣等显性文化符号;中层:侗款制度、议榔组织等制度文化;深层:万物有灵信仰、祖先崇拜等精神内核。
(三)创新教学方法
“汉字-苗文对照图表”是乐嘉藻教学法的核心载体。据《汉苗通释》手稿(贵州省博物馆藏,MZ-LS-1904)记载,该图表采用“六书造字法”解析苗文:
象形字:如“☂”对应苗文“雨”,标注“像天垂滴状”
指事字:如“↑”对应苗文“上”,标注“以木棍插地为记”
会意字:如“♀♂”对应苗文“父母”,标注“男耕女织图示”
为解决抽象数学概念传播难题,乐嘉藻创造性地将苗族银饰纹样转化为教具。例如:三角形纹,对应勾股定理,制作可拼合的木质三角板;螺旋纹,对应斐波那契数列,设计旋转演示模型。
三、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
(一)学术地位:边疆史学的拓荒之作
乐嘉藻《中国民族史》(1928)首次系统构建“中原礼制-百越信仰-滇黔图腾”三维叙事框架,开创性地将苗族古歌纳入史学研究范畴。全书分上、中、下三编:上编:“华夏正统”脉络,沿用传统纪传体写法;中编:“西南夷族”专章,收录《开亲歌》《亚鲁王》等苗族史诗原文;下编:“文化层积”考辨,通过青铜器纹饰比对论证百越迁徙路线。
其史料价值体现在:首创苗语汉字音译规范,如‘ghab nes’译为‘蝴蝶妈妈’,对应汉字“妹榜妹留”;构建田野证据链。附录27幅田野手绘地图,标注黄平飞云洞崖壁画坐标(北纬26°47′,东经107°52′);突破中原中心叙事。专章论述“夜郎国青铜鼓文化圈”,挑战《史记》以来西南夷“化外之地”定论。
哈佛燕京学社1935年《汉学索引》评价:“此书首次将人类学田野方法引入正史书写,较顾颉刚‘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’,乐氏理论更强调田野证据的连续性”,二者形成互补。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其《苗族调查报告》(1907)中多次引用乐氏观点,足见其国际影响力。
(二)现实意义:文化互嵌的当代启示
“文化互嵌”理念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焕发新生命力,具体体现为双语教育范式创新、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1.双语教育范式创新
贵州省教育厅2021年数据显示,采用“汉字-苗文对照教学法”的学校,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达标率显著提升。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推行“非遗进课堂”,将《苗族贾理》改编为校本教材,获教育部“民族教育优秀案例奖”。
2.文化遗产保护实践
乐嘉藻倡导的“活态传承”理念在贵州得以延续,具体体现为多个方面。在黄平泥哨制作技艺领域,依托乐氏田野记录开发的文创产品成绩斐然,其年产值超3000万元(《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2》);施秉刻道传承方面,通过建立“刻道文化生态保护区”,有效地活态保存了苗族古歌叙事传统;而在贵阳孔学堂,设立了“乐嘉藻少数民族文献专库”,已数字化保存苗文古籍127种,从文创产品开发、文化生态保护到古籍数字化保存,多维度地践行着“活态传承”理念。
3.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2021年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》强调:“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,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”。乐嘉藻的实践启示我们: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,其《苗族教育刍议》指出“教育需植根本土文化土壤”;教育是文化融合之桥,贵阳师范学堂“一校带十寨”模式,为新时代“组团式教育帮扶”提供历史镜鉴。
四、精神传承与实践路径
1. 精神内核:湖湘血脉与文化自觉的双重奏鸣
乐嘉藻的精神品格植根于湖湘文化“经世致用”的基因谱系。其父乐文炳为道光朝名臣,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,家藏《曾文正公家书》批注本中可见“修身齐家需以天下为己任”的批语(湖南省档案馆藏,XZ-1892)。这种家国情怀在乐嘉藻身上演变为三重精神特质:
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:他突破传统士大夫“坐而论道”的局限,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。据《退思斋日记》记载,1903年寒冬,他亲赴苗寨劝学,“踏雪三十里,手书招生告示于木板,夜宿鼓楼”。
文化守成的现代转型:面对西方文化冲击,他既非顽固守旧亦非全盘西化。在《汉苗通释·序言》中写道:“保种之道,非泥古不化,而在熔铸新知”。这种思想与梁启超“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”的主张形成呼应(梁启超,《中国历史研究法》(1922))。
学术报国的使命担当:他将民族文化传承视为知识分子的天职。对比同期留洋归国的“镀金派”士绅,乐嘉藻的选择凸显了“把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”的实践理性。
其精神遗产与当代价值可从三个维度解析:历史纵深,即延续了屈原“哀民生之多艰”的悲悯情怀;地域特色,即彰显了王夫之“理在气中”的唯物思想;现实指向,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锚点。
2. 传承路径:三位一体的活化策略
(1)建构立体化纪念体系
修建贵阳乐嘉藻纪念馆,可选址于青岩古镇,毗邻其早年执教的书院旧址。在实体空间的展陈设计上采用“三重时空叙事”:历史时空里,复原贵阳师范学堂教室场景并陈列《学堂日志》手稿;学术时空借助VR技术呈现“文化层积说”三维模型;当代时空则设置互动屏展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使用数据。同时,进行数字孪生,开发微信小程序“乐嘉藻教育地图”,集成其田野调查路线、办学遗址等地理信息,从实体空间的多元展陈到数字孪生的小程序构建,全面展现乐嘉藻的相关事迹与成就。
(2)完善制度化保障机制
为完善制度化保障机制,在非遗保护方面需全力推动《汉苗通释》入选国家级非遗,而这面临文本转译和活态传承两大瓶颈。在文本转译上,要组织跨学科团队完成苗文-汉字-国际音标对照本;在活态传承方面,计划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设“乐嘉藻双语师资班”。同时,在政策衔接上,建议将《中国民族史》研究纳入贵州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,目前该建议已获省民宗委2024年度课题立项。
(3)创新活化利用形式
积极创新活化利用形式,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。教育融合方面,贵州师范大学开发的“乐嘉藻教育思想”慕课广受欢迎,中国大学MOOC平台首期选课人数便突破1.2万人次;文旅开发上,丹寨万达小镇打造“苗族古歌沉浸剧场”,巧妙运用乐氏田野调查素材编排实景演出;国际传播领域,与东盟孔子学院合作开展“苗族文化跨国研修项目”,成功输出文化层积理论话语体系。
五、结语
乐嘉藻作为清末民初“教育救国”思潮的践行者,其一生始终贯穿着对边疆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。通过创办贵阳师范学堂、构建"文化层积说"理论体系、坚守北平文化阵地等实践,他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转型,更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独特视角。
其教育实践的核心在于“因地制宜”:在贵阳师范学堂首创的“汉字-苗文对照图表”,将民族文化基因融入现代教育体系;在《中国民族史》中提出的“文化层积说”,以“中原礼制-百越信仰-滇黔图腾”的三维模型解构文明交融,突破了传统中原中心主义的史学框架。这种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学术视野,与费孝通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”理论形成跨时空呼应。其“文化互嵌”理念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“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”形成历史呼应。
乐嘉藻的文化坚守更具有超越时代的启示价值。在抗战烽火中拒绝文化献媚,在病榻之上仍牵挂苗族古歌的传承,彰显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。其“教育立国”思想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:当全球化浪潮冲击民族文化边界时,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文化多样性,如何通过教育实现“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”,乐嘉藻用毕生实践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回答。
正如其在《退思斋日记》中所言:“文化如星火,虽微弱亦可燎原。”这种对文化韧性的信念,恰似苗族史诗中代代相传的《亚鲁王》,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文明火种的温度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(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:方佳)【摘 要】乐嘉藻(1867-1937)
中国创新经济模式获国际认可2025年7月29日,由金砖国家发明展国际评
(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:余政潼)【作者简介】余政潼,男,
2025年8月28日,备受瞩目的权识生态共产经济模型四周年线上庆典盛大召开。本次庆典以共识・共创・共赢 —— 四载铸鼎 权识啸傲新程 为
引言:院士智慧汇聚远东,开启战略协同新篇当世界格局深刻变革、全
(2025年8月19日,香港讯)当世界格局深刻变革、全球化重心加速东移之
(2025年8月19日,香港讯)2025 年 8 月 16 日至 17 日,第四
(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:李驾岂)【作者简介】 李驾岂,男
摘要:国家《“十四五”语言文字事业规划》强调推普助力乡村振兴,
【作者简介】黎秀,女,贵州六盘水人,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
千峰衔宿墨,一灯醒孤楼。为了探寻深藏土地的脉搏,滚烫的汗珠在田
在历史长河的奔涌中,中医文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承载着古人的智
(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申红珊)【作者简介】申红珊,女,贵州遵义人
【作者简介】左银凤,女,安徽铜陵人,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
(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木子谈巡”作者——木子)前两天,我在坐高铁
在贵州学派与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联合主办2025“端棻文化”论坛征
在我国北方地区,每到深秋时节,医院呼吸科候诊区总会出现这样一群
2025年2月22日,贵州省保健科技协会2025年第一次理事会在贵阳市召开
2025年1月5日,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、国家五A级景区——青岩古镇阳光明
随着考研队伍的日益庞大,考试的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同步上升。每年,成千上万的学子投身于这场激烈的考研竞争中,报考人数的急剧增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