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:余政潼)
【作者简介】
余政潼,男,汉族,甘肃陇南人,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。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工作。
【摘 要】本文以贵州知名教育家黄齐生先生为研究对象,通过对他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貌的深入挖掘和再认识,旨在揭示这位近代教育家、民主战士的卓越贡献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。通过回顾黄齐生的早年经历,包括他的求学之路、教育事业的起步以及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,从而分析其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的角色和贡献。
【关键词】黄齐生;民族精神;历史事迹
前 言
黄齐生,原名黄禄祥,字齐生,号青石,晚年号石公,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、爱国民主人士。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政治活动中,都展现出其深厚的学识、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风貌。
黄齐生的生平事迹跨越了清末、民国以及抗日战争等多个重要历史时期,他的经历不仅丰富多样,而且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。从投身教育事业,到积极参与政治活动,再到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生命,黄齐生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一、黄齐生生平概述
黄齐生,原名黄禄祥,又名黄鲁连,字齐生,号青石,晚年号石公,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家、爱国民主人士。
黄齐生出生于贵州安顺。安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,这也为他后来的民族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。他的祖籍是江西抚州。黄齐生的家庭虽然并非显赫,但他的父亲黄玉堂是一位有文化素养的商人,这为黄齐生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。黄齐生自幼聪颖好学,深受家庭影响。黄齐生早年自学商道,后来在贵州达德学校等教育机构接受教育,他的教育经历为他后来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黄齐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。他参与创办了贵阳达德学校,并多次主持兴办其他学校,为贵州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与此同时,黄齐生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。武昌起义爆发后,他参与贵州的起义,组织成立贵州军政府。此外,他还参加了护国运动,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,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。
抗日战争期间,黄齐生组织抗日救国会,宣传抗日,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努力。黄齐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革,他在江苏昆山、山东邹平、河北定县等地开展乡村教育,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做出了贡献。黄齐生还积极支持留欧学生的革命活动,与陶行知等教育家共同创办晓庄师范,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。
1946年,黄齐生与叶挺、王若飞等一同返回延安时,不幸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飞机失事中遇难,被追认为“四八烈士”。
二、黄齐生的优异事迹
(一)教育救国: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
黄齐生一生以教育为志业,其精神内核体现为“教育救国”的坚定信念。他早年因家境贫寒辍学,却通过自学研读西方哲学著作与维新思想,形成了融合中西的教育理念。1904年,他与兄长黄干夫创办贵阳达德学校,这是贵州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。该校不仅教授传统经典,还引入《民约论》《天演论》等西方思想,倡导男女平等、婚姻自由,并首创贵州女学,推动女子“天足”运动,打破封建礼教桎梏。
黄齐生的教育实践具有鲜明的革新性。他主张“知行合一”,组织学生成立“贵州教育实业参观团”,赴山东、河南等地考察,将社会实践融入教学。1917年率王若飞等学生赴日留学,后又转赴欧洲勤工俭学,成为中国早期探索国际教育合作的先驱。他的教育理念不仅限于知识传授,更注重培养“救国救民”的实践能力,这种以教育为纽带连接国家命运的精神,成为近代中国教育革新的典范。
(二)爱国情怀:对国家命运的责任与担当
黄齐生的爱国精神贯穿其一生。辛亥革命爆发后,他编导《大埠桥》《亡国恨》等爱国剧目,以文化唤醒民众;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“二十一条”时,他领导达德师生游行抗议,并在校园刻石“忽忘五月七日”警示后人。抗战期间,他两次赴延安考察,向国统区民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,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真相,甚至在安顺乡村演讲八路军事迹,成为连接中共与西南民众的重要桥梁。
1931年王若飞被捕后,黄齐生多次赴归绥探监并奔走营救。1946年重庆“较场口惨案”发生后,他作为延安代表赴渝慰问受伤民主人士,以行动诠释“党外人士第一人”的担当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精神,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浓浓的家国情怀。
(三)勇于创新:对教育、政治、文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
作为知名教育家,黄齐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端:
一是教育领域的创新。
黄齐生打破传统私塾模式,在达德学校开设自然科学课程,创办《达德周刊》讨论时政,推动贵州新文化运动。
二是政治领域的创新。
从支持护国运动到晚年认同共产主义,黄齐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。1923年旅欧期间,黄齐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,成为早期同情中共的民主人士。抗战期间的延安之行后,黄齐生公开宣称“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”,实现了从维新改良到革命救国的思想跨越。
三是文化领域的创新。
黄齐生倡导汉苗文化沟通,支持乡村建设实验。晚年任正则艺专教授时,他将传统文化与革命思想结合,培养兼具艺术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新青年。
三、正确看待黄齐生的历史与当代价值
首先,黄齐生是教育现代化先驱。达德学校的创办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新式教育树立标杆,其“教育兴邦”理念至今影响深远。
其次,黄齐生是民主革命时期统战实践的生动范例。他作为“党外人士第一人”,证明爱国民主力量与共产党的合作是民族解放的重要路径。
第三,黄齐生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曾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。他通过组织留学、考察与讲学,促进了中西思想文化的交融,为闭塞的西南地区注入现代文明活力。
最后,从当代价值来看,黄齐生故居及陈列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,其“教育救国”理念对当代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仍具启示意义:
启示之一: 教育者需兼具理想与现实关怀。黄齐生“知行合一”理念对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具有镜鉴意义。
启示之二:爱国精神的多元表达。在全球化时代,如何以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共识,黄齐生的实践提供历史参照。
启示之三: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转换。黄齐生的人生经历证明,教育者亦可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者,这对当今学者参与公共事务具有激励作用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(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:余政潼)【作者简介】余政潼,男,
2025年8月28日,备受瞩目的权识生态共产经济模型四周年线上庆典盛大召开。本次庆典以共识・共创・共赢 —— 四载铸鼎 权识啸傲新程 为
引言:院士智慧汇聚远东,开启战略协同新篇当世界格局深刻变革、全
(2025年8月19日,香港讯)当世界格局深刻变革、全球化重心加速东移之
(2025年8月19日,香港讯)2025 年 8 月 16 日至 17 日,第四
(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:李驾岂)【作者简介】 李驾岂,男
摘要:国家《“十四五”语言文字事业规划》强调推普助力乡村振兴,
【作者简介】黎秀,女,贵州六盘水人,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
千峰衔宿墨,一灯醒孤楼。为了探寻深藏土地的脉搏,滚烫的汗珠在田
在历史长河的奔涌中,中医文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承载着古人的智
(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申红珊)【作者简介】申红珊,女,贵州遵义人
【作者简介】左银凤,女,安徽铜陵人,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
(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木子谈巡”作者——木子)前两天,我在坐高铁
在贵州学派与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联合主办2025“端棻文化”论坛征
在我国北方地区,每到深秋时节,医院呼吸科候诊区总会出现这样一群
2025年2月22日,贵州省保健科技协会2025年第一次理事会在贵阳市召开
2025年1月5日,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、国家五A级景区——青岩古镇阳光明
随着考研队伍的日益庞大,考试的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同步上升。每年,成千上万的学子投身于这场激烈的考研竞争中,报考人数的急剧增加
在价值内卷形势的冲击下,高校医学生自我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
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,人们对于口腔癌的防治研究也在不断深